这一点常常被人们所忽视,其实很重要。
而竺道生却运用道家的自然观予以解释,认为不生不灭、非因非果是万物的本性,由此进而说夫体法者,冥合自然,一切诸佛莫不皆然,所以法为佛性也。一、道与空、禅、佛 道是先秦子学思潮中涌现出的首席概念,也是中国学术史上最为核心的概念。
这种得是得之自然,是顺众生自然本性的结果,是上德不德的体道方式。无碍是无拘无束,自由自在,不作人为的约束规范。道与真相通,也就是道与空相通。竺道生是最早把道家自然概念融入佛性内涵的佛教学者。《坛经》的核心理论是心性论,心性论的基本观点是性净自悟,敦煌本《坛经》)说:三世诸佛,十二部经,亦在人性中,本自是有。
老子首先提出与阐发道的上述哲学意蕴,庄子沿着老子的自然主义道路前进,打破本体道与现象的对立,认为道既是自本自根,又是周遍含容的,并进一步提出道无所不在的论题,说道在蝼蚁、在屎溺(《庄子·知北游》)。《庄子·知北游》又云: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时有明法而不议,万物有成理而不说。由此可见,知和仁不仅是相辅而行的,而且是互为前提的,真正说来,知包含在仁之中,但仁不能包含在知之中,知可以说是仁的一种自觉,有了这种自觉,不仅能够自知,而且能够知人。
作为目的,它具有超越性,最终要实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自由境界。它对人自身和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,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,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。这同笛卡尔的我思有原则区别。这一点我们在第一章已经讨论过了。
儒家讨论心的问题,并不总是形而上学的,其中有很多心理学的问题,甚至是从心理学出发的。仁与知是相辅相成的,不是截然对立的。
因此,知要落在仁的实践上,变成仁者之知。道德情感能够形式化亦即理性化,但道德情感的形式化即理性化,并不是纯粹的形式理性,而是有内容的具体理性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儒家确实没有这样的理性概念,也没有从这个意义上提出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。所谓理性,不是智性意义上的理性,而是道德情感的理性化即所谓情理。
像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[7]、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[8]这种普遍化的伦理规范(如果可以称之为规范的话),实际上正是仁这种德性在行为中的必然表现。二是说,经过自我修养即养而使之成为道德理性。[16]文章可说是日常语言,孔子将自己的哲学思想用日常语言表述出来,为的是人们能够接受和理解,但由于孔子虽然运用日常语言,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却很深刻而有章法,故称之为文章。但就实践而言,儒家的实践理性与康德的实践理性又有区别。
学问知识之重要,就在于能够使人的情感获得意义,获得理性化的形式。人性究竟是什么,他没有说。
知及之,仁能守之,庄以莅之,动之不以礼,未善也。在这个意义上,思也就是使情感理性化,使之具有思的形式。
孟子认为,人有大体有小体,二者是有区别的,如何养体,也是有分别的。[20] 如果要问天爵是理性还是非理性,这是很难回答的,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说,孟子所说的天爵是具有理性精神的,从其来源而言,可称之为先天理性,但就其实际存在而言,它又是经验的,是在人的情感活动与实践行为中表现的。儒家哲学讲义理、性理而不讲西方式的理性(智性),义理、性理具有理性特征,即普遍性、客观性与必然性特征,因此我们说四性是理性的。从与西方传统的认知理性比较而言,儒家的义理、性理与康德的实践理性属于同一范围,因为它们都是有关实践的,不是有关认知的。其中,依于仁是最重要最根本的,正因为如此,我们说有仁才有道,这也就是人能弘道的意思,而仁道就是人的道德情感的普遍化、客观化,亦即理性化。为什么不称之为情而称之为心呢?因为在孟子看来,情就是心,是心之所存。
其实,三者是相互联系的。[24] 按照这个说法,情感与性理没有区别,情感就是理性的,这同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等说法稍有区别,但不是实质性的。
它的作用就在于使仁得到实现。只是这个问题过去被长期忽视了,究其原因,就在于近现代以来,很多研究者受西方理智主义或理性主义的影响,常常按照西方的某种模式去讲中国哲学,但讲来讲去,总觉得不像中国哲学。
情感具有心理特征,这一点是明确的,儒家也是承认的。二、仁德是理性的 这一点,在早期儒学特别是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中已经表现出来了。
孟子说: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就拿好、恶来说,唯仁者能好人,能恶人[12]。说它不只是感性知觉,其实是包含了感性知觉(非单纯认识意义上的知觉)的成分,具有感性情感的内容,而不是纯形式的纯思,这一点非常重要的。[6] 为什么我想做到仁,就能做到仁?因为我有实现仁的内在情感,即爱人之心,这是我所固有的,不需要到别的地方去找。
仁义礼智,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,弗思耳矣。以心论情,不仅在孟子那里,就是在许多儒家那里,都是不言而喻的。
人皆可以为尧舜[19],人人都能成为圣人,因为人人都有道德情感,这正是成为圣人的内在根据。苟不充之,不足以事父母。
这种情感是天生的,是天之所与我者,因而称之为天爵。但就朱、王二人的争论而言,实质上只是一个方法的问题、入手的问题,他们的根本目的和用心则是相同的。
比如孔子所说的善人,就是从具体的个人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善良品质,而不是作为善的理念的抽象人格。人既是情感的动物,又是理性的动物。心之官 则思,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。既然如此,当然养心贵于养肤。
他的四端与四性之说就是这方面的著名代表。克己复礼为仁当然是从外在的方面讲仁,非礼勿视等等就是如此。
特别是道德情感,既然是理性的基础,就更不能没有自我体验,而体验只能是情感体验。端字本为耑,《说文》:耑,物初生之题也,上象生形,下象其根也。
西方传统哲学似乎从来就不承认二者是统一的,不管是理性主义者还是非理性主义者,都未曾提出二者有没有可能统一的问题。孟子正是从道德情感出发,肯定了人的意义和价值。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 六尺之孤网 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